行業動态
10月12日,“中華紡織服飾非遺的曆史與創新(**回:漢族)”展覽系列活動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開幕。活動首次聚焦漢族紡織服飾非遺的曆史與創新主題,呈現我國**的傳統技藝、紡織服飾文化和當代時尚傳承創新,從學術角度對紡織服飾非遺進行再梳理,對當代“國風”進行再總結。
本次展覽靜态展出的75件非遺作品,圍繞“織、染、繡、衣”四大主題,遴選雲錦、蜀錦、宋錦、缂絲、漳絨、像錦、夏布、蠟染、紮染、蘇繡、粵繡、湘繡,融合旗袍、漢服、國潮服飾,結合唐代服飾複原,以漢族紡織服飾文化傳承爲主線,借曆史實物比照當代創作,彰顯漢族紡織服飾非遺的曆史之源和當代創造性轉換、創新性發展的時尚之美。
展品的曆史實物部分,既有“東華收藏”中的相關藏品,更有**收藏家包銘新教授、李超德教授、蔡名強先生的鼎力支持,充分展示了漢族紡織服飾非遺的曆史輝煌。而在當代創新部分,既有來自***非遺保護單位的成果、**企業和藝術家的作品,也有諸多時尚設計新銳的創作,集中體現了當代服飾時尚領域漢族紡織服飾非遺繼承和創新的*新成就,顯現出時尚文化自立的實踐探索,爲紡織服飾非遺的保護利用和當代時尚建設構建了标杆和參照。
東華大學校長、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教授表示,作爲70年曆史的“雙**”高校,東華大學一直積*承擔構建中華**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的時代責任,在中華紡織服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主動踐行。此次展覽一如既往地體現出東華的特色和水平。
展覽策劃人、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館長卞向陽教授認爲,随着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加速推進,中華**服飾文化當代傳承進入了一個新階段,以漢服、旗袍、國潮爲代表的“國風”服飾已經成爲社會的新風尚。“從學術角度對于紡織服飾非遺的再梳理和當代“國風”的再總結,已經成爲社會文化建設、時尚之都建設和時尚消費品産業建設的迫切需要,也是高校和博物館的責任所在。有鑒于此,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将逐年推出“中華紡織服飾非遺的曆史和創新”系列活動。”
“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,善于繼承方能更好創新。”以非遺爲索引,凝聚現代審美、創意設計和藝術創造,融入現實生活,活躍高端市場和創意産業,豐富公共文化,已成爲當代傳承中國文化基因的優選之路。而弘揚傳統文化,振興傳統工藝,更已成爲國家“中華**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”及“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利用”、“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”的一項重要内容。值東華大學建校70周年之際,由東華大學聯合中國服裝協會、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共同主辦,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精心策劃的“中華紡織服飾非遺的曆史與創新(漢族)”展覽,成爲推進中國紡織服飾行業和上海時尚消費品産業快速提升、上海時尚之都建設加速發展的又一項有力舉措。
上一篇:針織與機織的區别